三位台州人的“泸定96小时”
主动请缨前往抗震救灾一线救治伤者;关注震后心理创伤,对学生开展心理干预王坚检查伤者情况。 地震发生后,莫百贵所在的泸定中学有序疏散学生。
9月5日12时52分,四川甘孜州泸定县发生6.8级地震。过去的96个小时,有一群台州人在泸定地震一线经历了人生中最难忘的一段时光。他们中,有奋斗在抗震救灾一线的台州医生、也有普通教师。
这两天,他们情况如何?昨日中午,记者拨通了3人电话。
主动请缨
带领医疗团队前往抗震救灾一线
地震发生后,泸定县震中20公里范围内的磨西镇、得妥镇和燕子沟镇,道路被切断,成为“孤岛”。
9月6日清晨,得妥镇的洛进沟大桥下,消防、武警、医疗等救援力量,集结于此,时刻准备疏散、医治群众。
路桥对口支援泸定县人民医院的干部王坚也在其中。他搓揉了下眼睛,让自己保持清醒,更好地投入这场“战斗”。
地震发生后,王坚主动请缨,第一时间带领4辆救护车、20名医护人员及抢救物资奔赴得妥镇。到了镇卫生院,发现围墙全震塌了,还有10多名受伤群众正等待救治。
没多想,他们赶紧下车,检查伤者情况、进行治疗。而后,王坚又在该卫生院和洛进沟大桥,建立了2个医疗救治转运点。
“目前泸定县就我一个神经外科医生,我希望在抗震救灾中能尽可能发挥自己的作用。”从医21年,王坚参加过多次应急医疗救援任务,相关经验丰富。
救援队救出伤者、顺利转移被困群众,他都会立即上前查看。两天前,消防员救出一名襁褓中的小男孩,男孩双眼紧闭,头部肿的厉害,这一幕瞬间揪住了王坚的心。
“根据初步判断,小男孩可能伤得厉害,所以我们将其转移到泸定县人民医院,进一步检查。目前,他已经脱离观察期。”王坚说,令他动容的是,小男孩父亲是名消防员,正在外执行任务,得知妻儿受伤,却有心无力,他得守护更多人的安全。
夜里,救援速度放缓,这时,王坚会抽空窝到车里或帐篷里,打个盹。
连轴转了5天,王坚直言,身体很疲惫。截至9月8日21时,王坚和他的同事共救治及转运受伤群众82人。
分级管理
两天才睡了2小时
王坚直奔抗震救灾一线时,徐翔也没闲着。
去年,徐翔和王坚同批来到泸定县人民医院,挂职院长助理。因有着丰富的社会面疫情防控经验,他主要负责当地疫情防控、核酸采样工作。
地震发生时,徐翔正在距离医院约5公里开外的白日坝村,开展第6轮大规模核酸检测。
“忽然间,地面摇晃得厉害,人都站不稳,还能听到沉闷的地鸣声。”很快,徐翔和两名同事就意识到:地震了。他们赶紧组织人员往外跑,跑到开阔的空地上。
考虑到地震后要开展很多急救工作,完成手头工作后徐翔随即赶回泸定县人民医院。
“根据安排,对前来就诊的伤员进行红黄绿分级管理,全面规范应急处置流程。”徐翔介绍,需要详细登记病人的情况,包括伤势程度,是否需要转院等,工作量很大。9月5日一整个通宵,他都没合过眼,直至9月6日下午,被同事“勒令”,他才回宿舍睡了2小时。
时刻警惕
心系2000多名学生的安全
地震发生时,在校外吃过午饭的莫百贵,正往学校方向走。大多数孩子们或在教室自习,或在球场上踢球。
跑回到学校,他和同事们立即组织疏散学生。没一会儿,全校2000多名学生就按照之前演练时安排好的集合点排成队列,广播里也开始清点各个班级学生的到场人数。
“学生们都挺淡定,也很有序。”莫百贵表示,从路桥到泸定县泸定中学支援帮扶的这一年里,他已在数不清的抗震应急演习中,熟悉了逃生的步骤。
地震后,泸定县又多次发生余震,莫百贵与同事们便自发组织了夜间巡逻小分队,一有紧急情况,就马上组织疏散学生。
莫百贵等人留意到有些同学受到惊吓,担心会留有心理创伤,就对学生开展心理干预,尽可能地安抚。
9月7日,该校恢复正常教学,莫百贵又投入到紧凑的工作中。
来源:台州晚报 {:1_145:}{:1_145:}{:1_145:}
页:
[1]